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,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,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。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的。 寺内主佛为强巴(大慈)佛,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。
强巴林寺,是有宗喀巴的弟子喜饶桑布于1444年创建的,寺名来源于供奉的主佛——弥勒佛,因藏语称之为强巴佛。它是康区创立最早、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。寺院外墙上简介的示意图上,把寺院的布局呈现成了阴阳鱼的状态。
或许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,强 巴林 寺的大门向 东北 方向。正门的院墙开了一排门面房,让寺院显得非常世俗、平常。但进门就是一个气派的广场,一群藏式建筑在广场的三边排开,高大巍峨。建筑上的金顶体积巨大,金光耀眼;但木门上的雕花仍然不乏精细。巨幅的爱党爱国的横幅挂在东侧大殿外,下面是一人多高的天王巨像壁画,一丝不苟地绘在回廊后的墙面上。
这里的殿内多呈方向,三到四排木柱支撑,面积宽大。措钦多康殿内就有100多根柱子,可以容纳3000多名僧人同时念经。借助微弱的光线,我们欣赏殿内外密密麻麻的佛像、壁画。虽然相貌、形态、年代各异,但都非常精细,没有俗人匠气,没有随意的败笔。这是和前两天看到的寺庙不同的。这说明强巴林寺的等级和地位,及它的书卷气。
一路看下来,觉得强巴林寺最为重要的,就是它作为教育中心的作用。扎仓是指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学院。一般寺院中能有一座扎仓就很好了。这里竟然有9座扎仓一座印经院,全寺1200多僧人分作13个班接受导师的传授。有了拉仓,就要有辩经。下午4点多,一天里最后一次辩经在旁边露天的辩经院接近尾声,让我们小小见识了一下。而途中遇到的僧人澡堂,在这次 西藏 之旅中更为仅见。佛教,有学院的佛教寺院,在人类史上本来是文明的进步。我都差点忘了。
走在昌都的街上,你不需要刻意去寻找,随处可见身穿红色袍子的喇嘛,他们大多都是强巴林寺的僧人,强巴林寺的主要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,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,上千平方米的壁画,以及众多的他唐卡画,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。
能见到的喇嘛都很随和自在,挑水的挑水,聊天的聊天,你对他微笑也报与你很自然的笑。不同于一些名寺,也不同于电影,在这里看到的信仰生活不会让你觉得震撼,反而是轻松随和,好像这所有的虔诚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最最平常的一种,和吃饭睡觉一样,自然又深入人生。
寺院周围汇集了很多商铺,有百货店、诊所、饭店、工艺品店,还有卖菜的摊子,除了工艺品店,他们主要是为了寺院的僧人服务的。你可以看到百货店里有僧人在跟老板讨价还价,也有僧人提着一袋蔬菜进出寺院大门。根据卖菜的四川大哥来说,僧人们中午是统一在食堂吃饭,晚饭要自己做。
对于游客来说,强巴林寺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是辩经,拉萨的色拉寺就因为辩经而声名远扬,但强巴林寺跟拉萨寺庙不同的一点就是辩经时间,拉萨市内的寺庙,辩经都是下午开始,三点左右开始,而强巴林寺的辩经,一般是每天上午的10点到12点,僧人们都会在辩经场辩经。
辩经用的是佛学用语,即出家人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,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理解,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,采用一问一答,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,是僧人们学习佛经的一个重要方式。
强巴寺的辩经场,比起我见过的寺庙,规模也算数一数二的了,场面开阔,气氛热烈。有个叫做“曲然”的门,走进去很多圆石铺成的小树林,就是辩经场,除了游客,甚至还有当地的藏族人站在门外观望。辩经场在进入大门之后的右边,有一片很大的空地,有树荫,地面上铺满了石子,这是为了便于下雨的时候也不会影响到辩经。
参加辩经的僧人有百十号人,分成各个小组进行,唇枪舌战,击掌跺脚,神态各异。更有甚者,击掌跨步时贴这地面,将石子踢得两边溅开,尘烟四起,气势摄人。就算你特别多,但看着问着那气势逼人的声威、手势以及答者的种种神态,足以令人大开眼界。
喜橙觉得,寺庙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建筑,而是它流传已久,那些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徒,和默默守卫净土的僧人。欢迎大家来西藏旅游,强巴林寺就在昌都市区旁边的马拉山上,距离市区很近,徒步爬上去也需要10分钟时间,也可以花5块钱去坐出租车。当然,要是想包车从拉萨出发游玩昌都,也可以来找喜橙(139 8999 9500)!